上海開埠之前,江南曾經形成了三個港口并駕齊驅的狀態(tài)。為什么強調這一點?明清的江南和近代的上海研究情況中,我們談上海港的發(fā)展歷程往往就是從十六鋪講起,而且很多人非常強調上海港口的區(qū)位優(yōu)勢。但是,上海的十六鋪并不是天然的、理所當然的成為江南第一港口。在它成為江南第一港口的進程中,其實它有一個江南港口布局演化的過程,它曾經遭遇了兩個對手,一個是江蘇太倉境內的瀏河港,另一個是浙江平湖境內的乍浦港。這也說明了長江三角洲一體化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源遠流長,因為這三個港口恰恰是涵蓋了我們講的江浙滬地區(qū)。那么,上海港究竟憑什么從中脫穎而出?
我們先講瀏河港,它的重要性在什么地方?它是蘇州的出海港,它曾經是鄭和下西洋的起錨地,當時有“萬國碼頭”這樣的美名。還有一個是平湖的乍浦港。乍浦港的背后是嘉興府城,孫中山的十月計劃“東方大港”,很多人以為孫中山的“東方大港”是上海,其實不是。孫中山選址具體的對象是乍浦港。各位可能要問為什么孫中山舍棄了上海而選擇了乍浦,這就是無奈。孫中山當然了解上海港的重要性,但是黃浦江岸線都被列強控制了,所以孫中山不得不在上海周圍找一個海港,而這個海港選址的潛臺詞考慮的還是和上海的聯(lián)結。所以這再次告訴我們在考察近代經濟時一定不要忘記列強對中國經濟整體性的制約。這兩個港口曾經在明清時期相當活躍,但是慢慢就淡出了長江三角洲的港口布局,原因主要是泥沙的瘀積。因為瀏河港在長江口,長江的潮汐潮落對它的影響比較明顯。乍浦港直面東海,泥沙的瘀積對它來說更加直接。而當地人對泥沙問題的處理也相對無力,原因有很多,我想缺乏一個比較有力的城鎮(zhèn)經濟的支撐和投入是直接相關。大家知道蘇州和瀏河港有一段距離,嘉興古城和乍浦港也有一段距離。談了這兩個港口再看十六鋪的獨特性和重要性就慢慢清晰了。
為什么從青龍鎮(zhèn)到十六鋪?可能大家很熟悉,因為上海地區(qū)的海岸線不斷的向東推移,滄海桑田,在這個過程中青龍港慢慢的讓位于十六鋪。前不久上海電視臺拍《大上!返钠^就是十六鋪,很長一段時間十六鋪就是大上海的代名詞,踏上十六鋪就意味著外地人到了大上海。各位肯定要問十六鋪難道沒有潮汐和泥沙的問題嗎?當然有。但是相對另兩個港口來說不是那么凸顯,因為長江口進入吳淞口,吳淞口進入陸家嘴,然后到十六鋪。這是第一點。第二點,當時是沙船時代,所以泥沙的淤積對吃水比較淺的沙船來說不是特別突出,所以十六鋪和另外兩個港口的競爭過程中脫穎而出,而這個過程一直持續(xù)到今天。上海港也有它的短板,上海港是一個內河型的海港,它不是直接面對大海,所以十六鋪到外灘,外灘到虹口,虹口到浦東,浦東到張家浜,張家浜到外高橋,外高橋到洋山深水港,這就是一個軌跡。也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談上海港優(yōu)勢時,一定不要忘記后人對先天短板的克服和改進。所以我們有一句順口溜叫“上海港是從上海到海上”,也就是說上海港的發(fā)展是追隨著遠洋航運與時俱進的。第二,它背后的城鎮(zhèn)經濟。十六鋪的背后就是一個活躍的上海縣城,而這個上海縣城的金融業(yè)、運輸業(yè)、旅館業(yè)、服務業(yè),這對十六鋪持續(xù)的興旺非常重要